王剑虹

2018-12-05 11:30:20
0

王剑虹 (1901-1924),又名王淑璠,女,土家族,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人。王剑虹的父亲王勃山,擅长医道,是同盟会成员,后任广州国民政府秘书。王剑虹童年和少年就读于酉阳县龙潭高等小学堂(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前身),她在校期间学习刻苦,成绩优异。她毕业后随即考入酉阳联立中学。不久,其父王勃山把她送往湖南常德姑妈王醒予家寄养。

王剑虹(右)和丁玲

1916年秋,王剑虹考入湖南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。在校期间,正值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前夕,她积极参与创办刊物,宣传演讲,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1919年,她父亲受龚自珍《夜坐》中的一句诗:“万一禅关砉然破,美人如玉剑如虹”的启发,将她改名为王剑虹。同年,“五四”运动爆发,她和王一知等一批高年级学生组织学校师生上街游行,同时组织宣传队、检查组,开展抵制日货、举行辩论会等活动,还组织同学讨论各种社会问题。著名作家丁玲曾回忆道,那时“王剑虹已经是师范二年级的学生了……我们的教室、自修室相邻,我们每天都可以在走廊上相见。她好像非常严肃,昂首出入,目不旁视。我呢,也是一个不喜欢在显得有傲见的人的面前笑脸相迎的,所以我们都不打招呼。但她有一双智慧、犀锐、坚定的眼睛,常常引得我悄悄注意她,觉得她大概是一个比较不庸俗、有思想的同学吧。果然,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,我们学校的同学行动起来时,王剑虹就成了全校的领头人物……她口若悬河的讲词和临机应变的一些尖锐、透辟的言论,常常激起全体同学的热情。她的每句话,都引起雷鸣般的掌声……”

“五四”运动后,王剑虹怀着追求真理的热情奔赴上海,在上海结识了李达、王会梧、施存统、陈独秀等人,深受他们的影响。同时,她又阅读了《新青年》《共产党》等大量进步刊物。她的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1921年,她进入陈独秀、李达创办的上海平民女子学校。在平民女校时,她除常听陈独秀、陈望道、沈雁冰、刘少奇等的讲课外,还常与王会梧等人到沪东纱厂参加女运工作。她积极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刊物《妇女之声》撰写文章,协助和组织劳工运动,宣传科学社会主义,致力于妇女解放。这一年她趁寒假回湖南常德探望姑妈之机,动员原桃源女师同学丁玲等人就读上海平民女子学校。

1923年夏秋之际,她与丁玲一道在南京结识了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。经施存统、瞿秋白、柯庆施等人介绍,她和丁玲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。在这里她得到了沈雁冰、田汉等人的精心培养。同时她还经常去听瞿秋白讲哲学、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。瞿秋白的信仰坚定、博学多才,王剑虹思想进步、热爱学问;二人志同道合,在1923年的冬天结为伉俪。

1924年秋,王剑虹因患肺病在上海病逝,年仅23岁。(向星、彭鑫整理、撰写)

Copyright@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版权所有

地址: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渝湘路82号 

联系电话:023-75312007